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沃尔沃推出全新SMA超级混动架构

汽车消费网
2025-08-09

  近日,沃尔沃汽车正式推出全新SMA超级混动架构,以及基于该架构打造的首款车型--全新沃尔沃XC70。全新XC70是沃尔沃首款长续航超级混动SUV,其纯电续航里程可达200+km(CLTC工况),还可适配两驱、四驱需求与不同容量的电池,成为沃尔沃迄今为止续航最长的插电混动车型。

  作为架构化造车的先驱和典范,沃尔沃曾凭借前瞻的架构设计,打造众多畅销车型,赢得百万车主信赖。沃尔沃的SPA架构,开创了多项行业技术先河,奠定了燃油车产品矩阵的优势。SPA2架构,再次树立了豪华纯电车型的标杆。而此次推出的全新SMA超级混动架构,则将填补当前豪华超混市场的空白,进一步夯实沃尔沃在豪华新能源市场的领先地位。

  目前新能源市场,混动出现了不同流派,“插混”和“增程”各有自己的簇拥。它们都属于新能源,却在动力系统的核心逻辑上,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沃尔沃没有跟风时下火热的增程式,而是坚定地拥抱插电混动,我认为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沃尔沃工程哲学与品牌的坚持。

  要理解沃尔沃的坚持,首先需要厘清两者的核心差别。插电式混动(PHEV)是油电并行,车辆搭载一套电驱动系统和一套内燃机系统,两者既可以独立工作,也能协同配合。电驱可以覆盖日常通勤,内燃机负责远距离续航,最关键的是:内燃机既能驱动车轮,也能给电池补能。而增程式混动(EREV)看起来像电动车,但核心哲学是“电驱动,发动机不碰车轮”,发动机只是一个“发电机”,用来给电池供电,电动机才是唯一的动力来源。换句话说,它更像是一个随车携带的“移动充电宝”。

  听上去,增程是不是更纯粹?更简单?并不是,技术纯粹≠工程最优。从工程角度看,增程的弊端并不少,从油到电,再从电到驱动轮,两次能量转化损耗高于插混的“油→轮”直驱。而插混的优势恰恰在这里:城市用电,远途用油,高效切换;动力更直接,发动机在高速段可直接输出,避免“发电再驱动”的二次损耗;架构成熟可靠,不会让电机、电池、发动机处于充放电的功率上限,对电池寿命有利。

  增程为了规避这些劣势,采用大电机、大电池的方案,让驾驶体验尽可能接近于纯电动车,增程模式作为一个备案,这种策略赢得了消费者认可。而当时插混只采用小电机和小电池,所以消费者觉得插混不高级,电感化不强。但当下行情变了,如今以沃尔沃为代表的插混也采用大电机、大电池的方案,再加上增程没有的工况模式,具备增程所有的优点,还拥有增程不具备的性能、能耗和可靠性。我想,沃尔沃之所以选择插混,是因为它相信工程的严谨胜过潮流的喧嚣。它造的不是“新能源”,而是符合它对人性、安全和可持续理解的汽车。

  SMA的技术优势分别为S、M、A所代表的含义中。A为架构,可扩展性与模块化设计是其一大优势,它支持中型至大型轿车/SUV开发,覆盖两驱/四驱及不同容量动力电池,满足多样化需求。M为模块化,指超级混动模块,采用混动专用发动机(DHE, Dedicated Hybrid Engine)和混动专用变速器(DHT, 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S”源自SPA架构中的“Scalable”,除此以外,S还有另外三个意思,Smart(智能)、Safety(安全)和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SMA采用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支持OTA升级,未来可通过软硬件迭代实现城市NP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SMA架构集成沃尔沃底层安全技术基因,主被动安全上都实现一流水准。

  SMA架构下的沃尔沃XC70表现如何呢。

  在动力性指标上,XC70搭载的1.5T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20kW;P1电机最大功率为60kW;P2电机最大功率为107kW;P4电机最大功率为156kW。这套系统赋能沃尔沃XC70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5.28秒。

  XC70使用的是宁德时代CTP技术,CLTC工况下纯电续航突破200公里,完全可以满足日常充电需求。

  这台混动专属的1.5T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2%,配合三挡DHT混动专用变速箱,沃尔沃XC70的整车综合续航可以突破1200公里,远超同级插混车型;而且馈电油耗可低至5.85L/100km。对于一台中大型SUV车型来说,要达成这个成绩非常不容易。

  多数的P1+P3电机架构下的混动是用电机性能弥补系统功率不足和能耗问题,在平衡经济性和成本考量上往往会用一台自然吸气发动机,这就导致了车辆极速和失速问题,弥补方案就是限制电量,本质上还是限制功率。

  SMA架构的模块化潜力为沃尔沃构建了长远的产品矩阵基础——从XC70到未来的轿车、中小型SUV,它能快速适配不同车型需求,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选择不仅限于当下的200多公里纯电续航或5.28秒破百性能,更包括未来通过OTA解锁的高阶智驾、持续优化的能耗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