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火灾频发问题再次引发关注。2025年3月,一辆小米SU7发生严重事故后起火爆燃,造成三人死亡,引发广泛舆论。统计显示,超八成此类事故与动力电池热失控相关,仅在2024年夏季,部分地区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高达数十起,经济损失累积巨大。
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的核心难题,在于电池系统在高负荷、高温条件下容易诱发剧烈反应,现有灭火技术尚难完全阻断其反应链条,导致复燃情况反复出现。同时,部分早期预警系统在识别和响应方面存在滞后,事故处理常陷入“事后补救”。
行业转型正在加速推进,从“事后灭火”向“主动控灾”升级,推动消防安全从分散点状防护向系统联动式协同管理过渡。BMS与自动灭火系统的整合成为新趋势,尽管目前尚无强制规范,但储能消防的成熟路径正在被新能源汽车领域借鉴。
储能与动力电池在热失控机制方面具有一致性,均受国家标准GB/T 36276的约束。在此背景下,湖北及安盾消防科技有限公司与行业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了磷酸铁锂电池灭火技术研究,重点对比热气溶胶与全氟己酮两类灭火剂的控制效能。研究发现,热气溶胶在控制热扩散与防复燃方面优势显著,更适配新能源汽车热失控应急需求。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专业期刊,为汽车消防安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在消防技术不断优化的同时,质量管理亦是安全保障的另一关键维度。IATF 16949作为汽车行业质量管理标准,对供应链中的关键部件制造商提出高要求。然而,真正达标的企业仍属少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作为领先的储能消防技术企业,及安盾消防已通过IATF 16949认证,推进产品从设计、测试到制造全流程质量闭环管理。该公司自主开发32套测试工装,实现灭火系统自动化测试与全检,确保关键响应在3秒内完成、联动准确无误。同时,灭火剂研发遵循RoHS环保规范,经过腐蚀性与长时运行测试,确保产品在安全性、稳定性和环保方面实现全面平衡。
行业的安全保障能力,正逐步转化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以系统联动为核心的“控灾”理念,将带动技术与管理双升级,为新能源交通与电力系统注入更可靠的安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