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观山
没有山,一个地方就缺少风骨;没有水,一个城市就少了灵秀。流经洛阳的主要河流有四条,只有伊水像她的名字一样,清纯俊秀。而龙门石窟就是背依龙门山,面向伊水而居,得山之秀,集水之灵。
尚未到龙门石窟,就已看到美丽的伊水横卧在山脚下,在阳光下微微闪起鳞光,在两岸青山的环抱下显得格外妩媚。龙门山这一段的伊水特别宽阔,最宽的地方,看起来就像个小小的湖泊,上游还不宽,而且被河中的长长沙洲分为几缕白色的丝带,渐向下游水面渐渐开阔,形状看上去就像少女的裙裾。龙门石窟建在河西一侧的山体之上,我们就沿着伊水的右岸开始,一边爬山,一边看宏大的石窟建筑群。
龙门石窟并非一朝一代所建,最早的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一直延续到宋代。由于时代久远多数窟洞和佛像已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龙门石窟的最大的一尊佛像——卢舍那佛,却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尤其是佛像的面部保存得很好——从容不迫地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好像带着淡淡的怜悯与宽容。据说卢舍那佛的面貌就是仿照武则天的面容雕成,能把一个人的容貌刻画到深具佛性,有那么拈花一笑的从容,真是人间的天工。
站在西山上,向东山眺望,满山的青翠中掩映着一座寺院,在半山腰的雾气中浮现。一阵阵悠扬的大悲咒随风飘来,更增添了佛寺的庄严与清净。半山的高度,一水的阻隔,飘渺的佛音,薄薄的云雾,都给人一种错觉,那不是一处现实的寺院,而根本就是彼岸的佛国。
白马礼佛
我一直以为,其实佛在任何一处,在周围,在心里。僧人们明明地脱离了俗世,却又要被俗世所扰。他们对于游人,不知不觉中,已然成为一个参观的景色。
在白马寺,我看见了那棵1500年的大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树上老皮纵横,背依着一棵另外的树。它幸福得让人羡慕,至少这千年并不孤独。如果没有那棵树的陪伴,我不知道是否它愿意忍受这千年的膜拜。
其实整个白马寺都是寂寞的。那么多的香火客,天天行走在繁华的人群里,想着自己一无所有,冷冷清清,想好好吃斋念佛都不成。出世其实很简单,入世而又要做到保持空灵的心,实在太难。
在一位老尼面前,我看到了一对年轻的男女孩子,他们正虔诚地接受开光。他们把脖子上的玉佛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放在神案上,听着老尼嘴里念念有词,听着她把他们各自的姓名、各自的来处用喃喃的低语捏合在了一起,然后依次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心无杂念地磕下了三个头。我看见他们两手相勾,庄严的表情诚心诚意地在祈祷明天。男孩子出来,还留着满脸的惊恐,似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这样的肃穆;而女孩子则笑慰他“被吓到了吧”。这一刻,我被他们的诚意而感动——世间的爱情原来很美。
汉陵看柏
驱车直奔北邙,出了市区荒野开始增多,在平地上出现一些隆起的土岗,上面杂草丛生——这些都是古冢,错错落落地散在荒野里,不知年代,不知主人。想当初,筑起坟茔的时候,他们一定是想将生前的荣华富贵也体面地转化在身后事中,让子子孙孙世代祭拜。然而历史将一切的权势门第都磨灭尽失,这些冢也回归自然。